诗教是什么?古人的说法是:以诗词教学为体,成人文教化之功。今人的说法呢?江泽民的一句话有代表性:“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新的“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古诗文的教学和古诗文文化的传承。指出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并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
市教育局也指示我们,要把诗教工作作为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内容来抓。我们于05年5月正式启动学校诗教工作。
其指导思想是:以优美的古诗文为载体,通过开展对古诗文的吟诵、欣赏、运用及诗词创作活动,传承中华文明,启迪学生心智,培养学生情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营造诗教氛围,优化诗教环境。
古诗诵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确保其持续稳步地推进,就必须优化诗教的整体环境,使教师乐于接受,使学生乐于诵读,使社会乐于参与。
1.开设诗教课程。
诗教不是国家课程,因而在课程地位上有些“先天不足”。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建立了三重保障机制,使其制度化、经常化。
一是有教材保障,我们组织语文教师集体攻关,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作品中精选出适合小学生诵读的部分编印成册,经过多次修改,我们编辑出一本选诗300首的《小学生诗文精读》,并将其作为校本教材。
二是有时间保障,我们将古诗诵读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规定每天晨读的前十分钟为全校古诗诵读时间,每周安排了一节古诗诵读课,并且列进了课表,写入了学校的课改方案。
三是有经费保障,学校每年初都要把诗教经费纳入预算,单独列支,对诗教成绩突出的教师和诗词诵读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对付出劳动的教师给予适当的津贴,以激发师生的积极性。
2.建设诗教阵地。
走进三小,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百米曹禺文化长廊,有家乡美景,有名人介绍,有古今诗词,有学生诗作,有经典名言,有学诗指导,恰似一道亮丽的风景。教学楼走廊上60余块制作精美的诗词山水画条屏,目之所及,诗之所见,又如徜徉在诗的王国。除此之外,我们还制作了不同规格的文化展版、文化挂牌,进行好书推介、学生读书成果展示、手抄报展示等活动。每个教室的黑板报,每期都有读诗内容,也有古今中外名人的格言警句,还有学生自己创作的诗歌以及文学作品。同学们通过诗歌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二、开展诗教活动,活跃校园文化。
活动是活力的源泉。丰富多彩的诗教活动是确保学生学诗热情的前提。为此,我们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赛诗、演诗、写诗活动,为学生打造广阔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学诗的乐趣,增强诵诗的积极性。
1.不拘一格“赛诗”。
在我们学校,诵诗不仅是学生每周、每天必须温习的功课,甚至每一节课都能听到琅琅的吟诗声。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坚持开展多种形式的赛诗活动。一是评选全校“诗词大王”,以诗词背诵绝对数量最大者胜出;二是评选班级 “诵诗之星”,以单位时间诵诗数量最多者胜出;三是举行看画、听音乐的“联想诵诗”比赛,以联想贴切、诵诗流利者胜出;四是举办“诗词连句接龙”比赛,诗词文学常识比赛,主要考察学生的诗词综合修养;五是每学期举行一次大规模的诗教汇报演出活动,以班为单位,集中展示班级的诗教效果。在“经典诗文共诵读,你方咏罢我登场”的阵阵声浪中,全校师生激情飞扬,师生同台,场面壮观。
2.进入角色“演诗”。
我们认为:古诗文不仅可供吟诵,也可作为表演的素材。每一首诗都有一个故事,或托物言志,或借古讽今,或壮思抒怀。有的雄壮豪迈,有的婉约缠绵。因此,我们大力倡导边吟边演的诵诗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演”中记忆、“演”中感悟、“演”中陶情。在组织学生“演”的同时,我们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多种素质进行综合训练:一是实现“诗书联姻”,要求学生在吟诗的同时做到边诵边写,用毛笔将诗句写成一幅书法作品;二是实现“诗画联姻”,要求学生在吟诗的同时将诗的意境画出来;三是实现“诗乐联姻”,在集体诵诗会演中,组织部分学生进行配乐伴奏,同时还穿插一些舞蹈,使古诗焕发出音、形、色的魅力。2007年5月,同学们编演的古诗文音乐剧应邀参加第三届“朝霞杯”全国优秀少儿节目展演获一等奖,“六一”前夕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向全国播放。
3.引导创作写诗。
在我们眼里,孩子个个都是天生的诗人。
有一个同学患病挂吊针时说:“小水滴,排好了队伍,一个一个走出来。”还有个同学给远方的爸爸打电话:“我睁开眼睛,看不见你;我闭上眼睛,就看见你了!”我们觉得,这就是诗。虽然稚嫩些,但绝对不乏诗情画意。
为使诗教工作更富有实效,我们要求教师积极调动情趣,打破神秘,鼓励学生创作诗词。近年来,我们努力为学生提供多个写诗、投稿的平台。一是适时将学生的诗作在班上朗读,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二是学校成立了“香樟树诗社”,在校报《东方少年》上开辟了社员的诗作专栏。三是在潜江市诗词学会主办的《笔架山诗刊》上推荐学生优秀诗作。
欧阳钰卓 长相思
走一路,看一路,家乡美景无重数,桃红并柳绿。
千门福,万门福,全民齐奔小康路,国泰民富足。
陈奕帆 荷
婀娜多姿,绿脸莲接天,无穷碧。
亭亭玉立,粉面荷映日,别样红。
就连运动会上的通讯稿件也首次出现了同学们的诗作。其实,写诗的意义在诗外,那是一丝情愫,一种雅量,一腔热血,一幅美景。
在读诗、演诗、写诗三者之中,我们还是认为应该“以读为主”,多读多背,烂熟于心,可以“不求甚解”,低年级甚至可以“囫囵吞枣”。年龄大了,阅历长了,心智全了,原来不懂得就自然懂了。“积背于少年,受益于终身”(恩来语)。
三、追求整体效益,挖掘诗教功能。
经典古诗都是美的承载,其句美悦目,音美悦耳,意美悦心,因此,古诗文诵读无疑是育人的良好载体。近年来,我们以校园诗教为抓手,引导学生诵读优秀诗篇,在诵诗活动中增长知识,明白道理,陶冶情操,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办学品位。
1.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积淀学校灵魂。
精神是团队品质的映射,是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学校精神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一所学校的内在灵魂。“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伴”是我校文化建设策略之一。“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古诗文的熏陶下,“厚德载物”的雅量、“无欲则刚”的意念、“自强不息”的品质在师生的身上正逐渐有所体现。
2.与学校德育相结合,呵护学生成长。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我们认为:诵读古诗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的过程。因此,我们把诵读古诗文作为让学生明理导行的重要手段,比如让学生背诵《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教育学生爱父母尊长辈,背诵《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发奋学习;背诵《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教育学生胸怀祖国等等,在融亲情、友情、爱国情于一体的古诗文诵读中,让学生感受风云气、体验悲悯情,抵制颓废思潮的侵袭,为学生精神补钙,“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3.与语文学习相结合,提升语文素养。
古诗文诵读作为一门文字学科,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其本身的使命和功能。每学期末,学校教导处都要组织专班对全校学生进行古诗诵读达标测评活动,规定学生每学期背诵古诗词不少于20首。一些高年级学生,能背诵古诗300首以上。学生在古诗文诵读中,不仅学习了许多经典名句,对一些文学大师、文坛轶事也有所了解,在学生作文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引经据典的“点睛之笔”。对于学生动笔试写的激情,我们给予充分的保护和科学引导。我校语文教师冯巧云平时喜爱诗歌,她结合教材中的诗歌内容,指导学生写古体诗。同学们在学了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之后,以《长相思》的词牌,共仿写诗词50多首,少数同学的诗作已具备了一定的水准。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笔架山诗刊》的编委
暖日铺晴风蘸彩,细描纯美年华。诗声朗朗众人夸。校园添胜景,吟苑绽新花。
蓊郁松樟含秀气,生机饱胀枝芽。前程锦绣应无赊。雏鹰方展翅,昂首向天涯。
几年来,我们形成了校园有诗教,诗教有活动,活动有阵地,阵地有作品,作品有交流的诗教工作格局。《中华诗词》、《潜江日报》、潜江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数次报道了我校开展诗教工作的情况。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市教育局园林分局的领导,都对我校诗教工作给予了很好的指导。2007年7月6日,由中华诗词学会、省诗词学会的专家学者组成的检查验收小组,到我市检查“创建中华诗词之乡”的工作,我校诗教工作受到了中华诗词学会晨菘副会长的高度赞誉。晨菘副会长及省诗词学会的雷万春副会长均热情地为我校诗教活动赋诗题词,以示鼓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校园充盈着浓浓诗情,孩子们放飞着属于他们自己的诗意童年。